中华商务网
正在更新
行业看点
您现在的位置: > 中华商务网> 钢铁产业> 建筑钢材> 推荐资讯

钢铁业陷困境 “淘汰战”将再打响

2013-4-22 8:52:47来源:中国联合商报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 导读:
  • 4月13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钢协”)党委书记兼副会长刘振江在2013(第四届)中国钢铁规划论坛上表示,今年前3个月,我国钢铁行业的效益一个月不如一个月。
  • 关键字:
  • 钢铁 困境 淘汰 打响

中国钢铁业盈利大幅下降陷“低谷”

4月13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钢协”)党委书记兼副会长刘振江在2013(第四届)中国钢铁规划论坛上表示,今年前3个月,我国钢铁行业的效益一个月不如一个月,钢产量增加过快,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产品积压、库存创历史新高、产品价格下跌,钢铁主业基本上还是赔钱或微利。今年第一季度,我国钢铁行业形势没有明显改观,依然严峻。

2012年以来,钢铁行业陷入“全行业亏损”。进入2013年后,国际上对中国钢材产品出口的“围追堵截”骤然升级,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欧盟、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对中国钢材产品出口已经发起4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博导张玲教授断言,目前中国钢铁业可谓“病态丛生”。

根据1月31日中国钢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其监测的80余家会员钢铁企业实现利润15.81亿元,同比下降98.22%。全年累计亏损企业23户,同比增加15户,亏损面28.75%,亏损企业亏损额达289.24亿元,同比增长7.39倍。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80家重点钢铁企业销售利润率几乎为零,钢铁这个“元帅”越来越显出“泥塑巨人”的窘迫相。

中钢协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受国际经济下滑、部分行业用钢量负增长、市场需求萎缩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我国钢铁行业呈现出严重困难的局面。

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生铁、粗钢、钢材产量分别为65791万吨、71654万吨、9518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7%、3.1%、7.7%,虽然这些与2011年相比增速分别回落4.7个、5.8个、4.6个百分点,但很显然,2012年,我国粗钢产量再创新高。不过,2012年,中钢协会员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35441.1亿元,同比下降4.31%。

尽管2012年粗钢产量已经创下了历史新高水平,但其3.1%的产量增速,相比2011年8.9%、2010年9.26%的产量增速已经明显下滑,相比2003~2007年间16%至27%的产量增速更是不能同年而语。

业内分析人士称,钢铁行业飞速发展的黄金年代已经结束,后期钢铁产量低速增长、钢厂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将成为大势所趋。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钢铁行业陷入了低谷。2009年~2011年,大中型钢铁企业平均销售收入利润率由危机前2003年~2007年的7%左右降低到3%左右。2011年第四季度以来,在国民经济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钢铁企业的盈利能力大幅下降。

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5.3%,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同比下降37.3%,而大中型钢铁企业在“吃掉”自有矿山至少上百亿利润后仅实现利润15.8亿元,同比下降98.2%,销售利润率仅为0.04%。

截至3月31日,在2012年十大亏损上市公司中,钢铁类企业占据了5席,亏损金额高达173亿元。在沪深两市中已披露年报或业绩预告、快报的29家钢企中,业绩出现亏损或预亏的企业达到了11家。其中鞍钢股份有限公司以高达41.57亿元的亏损额,再次位居上市钢企亏损榜榜首。

亏损的另一个表象就是需求不振,钢材卖不出去,社会库存增加。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3月钢材社会库存大幅上升,22个城市5大品种社会库存1556.5万吨,创历史新高,比2月份增加290.2万吨,环比增长22.9%,其中市场库存1414.6万吨,环比增长23.8%,港口库存141.9万吨,环比增长14.4%。

“由于产能过大,下游行业需求不足,钢材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中钢协副会长兼秘书长张长富表示,在此状况下,钢材销售异常困难,价格大跌,致使企业之间竞争进一步加剧,特别是产品同质化竞争更加激烈,钢铁行业出现了自新世纪以来从未有过的困难。

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博导张玲指出,我国的钢铁行业实际上已是处于全面亏损状态。

中钢协指出钢铁行业存突出问题

在今日举行的第四届中国钢铁规划论坛上,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向媒体表示,截止到去年底,中国已建成粗钢产能9.7亿吨,另有在建项目产能约2200万吨。总体来看,钢铁过剩产能高达2亿多吨。

2012年,受国际经济下滑,我国经济增速下降,部分行业用钢量负增长,市场需求萎缩,钢价大降等不利因素的影响,钢铁行业出现了严重困难的局面。

根据中钢协发布的报告显示,目前由2012年延续至今的钢铁业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下游市场需求不足,产能过大,钢价大跌,使钢铁行业陷入极度困难。

2012年全国工业增加值比2011年增长10%,增速比2011年回落3.9个百分点;全国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长7.1%,比2011年的增长16.6%回落9.5个百分点。铁路运输业完成投资同比仅增长2.4%;道路运输业完成投资增长6.6%,回落3.2个百分点;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回落11.7个百分点,特别是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7.3%,而上年同期是增长16.2%;造船行业三大指标造船完工量同比下降21.45%、新接订单量下降43.65%、手持订单量下降28.66%。

由于下游行业需求不足,产能过大,钢材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钢材销售异常困难,价格大跌,致使企业之间竞争进一步加剧,特别是产品同质化竞争更加激烈,钢铁行业出现了自新世纪以来从未有过的困难。

其次,进口铁矿石高价位,钢材低价位,吞噬了钢铁企业微薄的利润。

2012年全年钢材价格长时间处于低位,但只要钢材价格稍有上涨,进口铁矿石便立即跟涨,且涨幅远远高于钢材价格。以2012年10月份为例,钢铁协会钢材价格指数环比仅上涨2.9%,但同期进口铁矿石订货价格比最低时(9月份第三周)却已上涨15.9%。钢材价格与进口铁矿石价格涨跌不同步,且进口铁矿石价格涨幅远远高于钢材价格的状况,吞噬了钢铁企业微薄的利润。这使钢铁企业采购进口铁矿石成为高风险的游戏,许多企业就是因为没有“踩准点”而陷入亏损。

从2012年12月下旬至今年1月中旬短短20天时间,进口铁矿石价格由115美元/吨,上涨到159美元/吨,每吨上涨44美元,涨幅高达38%,按每吨钢生产需1.6吨铁矿石计算,相当于吨钢成本上升422元,而同时国内市场钢材价格仅上涨106元/吨左右。

从铁矿石供求关系看,2012年12月和今年1月上中旬国内生铁产量均低于去年11月份的产量,钢产量没有增长,进口铁矿石也没有增加。可以判断此轮进口铁矿石价格暴涨,其原因根本不是供求关系发生大的变化,而完全是垄断市场人为拉高价格造成的。有的矿石供应商人为抬高矿价十分露骨,如1月16日矿价开始下探时,甚至某大矿商逆向高价购入矿石提高价格。

再次,国家金融政策、赋税政策以及相关管理方面都对钢铁产业方面产生不利影响。

2012年我国钢铁企业资金紧张,融资难、融资贵现状未得到改变。2012年钢铁企业资金紧张状况加剧,融资难度加大。2012年会员企业销售收入下降4.31%,银行贷款同比增长8.6%,财务费用同比上升了24.29%。会员企业资产负债率持续上升,到2012年末达到68.32%,同比上升1.83个百分点。

高额税负以及地方不合理收费,进一步加重了钢铁企业负担。由于矿产资源税等税种调高导致企业税负增加,另有一些地方为保证税收不减少向钢铁企业超前征税。同时一些地方的不合理收费项目,给企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使企业苦不堪言。

“乱象丛生”致钢铁业产能过剩陷困境

钢铁行业的问题,并不是今天才发生的。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博导张玲表示,中国钢铁业表面现象是办企业挣不到钱,实质是产能盲目扩张,造成历史上罕见的产能过剩和超额库存,尤其是小钢炉,许多小钢炉被地方保护主义保护,瞒报未报。

“目前,我国钢铁工业陷入困难,除了与大的经济环境有关外,自身存在问题不容忽视,其中,最突出的是钢产量过高。”中钢协会党委书记兼副会长刘振江表示,尽管我国钢铁行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但在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时,我国钢产量不仅没有收住,还逆势而上,导致如今骑虎难下的局面。

关于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中钢协副会长兼秘书长张长富认为,目前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是一种阶段性、结构性的产能过剩。“阶段性过剩是因为钢铁产能与经济发展的速度、市场的需求高度相关。在目前经济需求放缓,用钢行业需求、国际市场需求减弱的形势下,钢铁产能呈现出阶段性过剩的状态。”张长富表示,结构性过剩的主要表现是部分钢材品种出现了明显的供大于求。

分析人士指出,由于我国钢铁行业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推动,每当政府需要实现经济增长时,扩大钢铁项目投资便成了政策的重要选择。即使是在2012年,经济结构调整已成大势所趋的背景下,钢铁行业仍上马了千亿级别的大型项目,并被作为稳增长的一个砝码而得到政府肯定。

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苗治民曾公开表示,从行业管理的角度讲,现行管理方法不适应行业发展要求。近年来,钢铁行业管理主要依靠行政审批,但在巨大的市场需求拉动下,企业更多注重规模扩张,致使钢铁产能逐年攀升,2012年高达约10亿吨,多年来通过行政审批手段严格控制产能收效甚微。

“钢铁工业是各地投资重点。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导致布局混乱,产能盲目扩张。”苗治民还认为,行业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不完善催生了行业乱象。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在环保、质量、财税等方面执行标准不统一,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张玲表示,中国钢铁行业已陷入恶性的低水平扩张、产能过剩、产品结构不合理、行政干预严重、市场化改造不彻底、效率低下的怪圈。在地方保护主义和各种变相补贴的肥汤灌注下,体态日益走形,步履日益蹒跚。在行政操纵下,钢铁行业迟迟不能实现有效的兼并重组,不少钢企负责人深知“越产越亏”,却又不敢减产,因为有“减产吃亏”之忧。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钢铁行业企业众多,有炼钢能力的企业就有500家左右。

张玲认为,钢铁行业的困境与钢企自身缺乏科学管理和市场预测有关。由于钢材市场反应比较“迟钝”,钢铁企业对于一些已经没有销售毛利甚至没有边际贡献的产品,没能够及时地进行调整,在产能过剩、需求放缓的市场环境下,势必进入“越亏越干,越干越亏”的怪圈。

另外,有些钢铁企业明知产品卖不出价,却还要加大生产。对此,张玲分析,我国钢铁生产企业GDP产出约占国家GDP总量的8%,如果加上钢材贸易加工和流转所产出的GDP,约占国家GDP总量的10%。地方政府都不愿看到GDP大幅下滑,地方政府不容许钢铁行业大幅减产。

淘汰落后产能化解钢铁业困境

淘汰落后产能、破解产能过剩是解决我国钢铁行业的一项重要工作。4月11日,工信部在官网上发布消息称,钢铁业今年计划淘汰落后产能1044万吨,其中炼铁需要淘汰263万吨,炼钢淘汰781万吨。

近年来国际上出现的这股反倾销反补贴潮流。分析人士认为,这是一些国家基于其一贯的贸易保护主义立场作出的举措,我国政府有必要在WTO原则下与其交涉。要解决我国钢铁行业面临的困境,根本的出路还是在于从自身寻找原因,寻求突破口。

今年的1月31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长富在钢协2013年第一次信息发布会上这样曾表示,关于钢铁业2013年发展,希望政府主管部门和全行业充分按照市场机制,努力做到扩大消费、严控新建、有序转移、推进整合、稳妥退出,逐步化解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

张长富指出,2013年钢铁市场形势难以根本好转,钢铁行业仍然面临严峻挑战。除化解产能过剩外,钢铁行业要深刻总结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经验教训,探索钢铁工业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加强行业运行监测和行业自律,努力促进市场稳定;继续推进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工作。

以往政府需要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时,扩大钢铁项目投资便成了政策的重要选择。但业内人士表示,期望完全用市场机制来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已经不大现实。“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环境里,解决这个问题的最有效手段便是由市场进行自我调节。但目前钢铁行业出现的问题,并不完全是市场自由竞争的结果。”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博导张玲表示,因此期望完全用市场机制来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已经不大现实。

上世纪90年代,我国曾经对钢铁行业进行过以“关停并转”为主要措施的整顿,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保证了此后十来年钢铁行业的技术创新和效益提升。现在,钢铁行业需要新一轮“关停并转”,使这一行业重新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

“治疗中国钢铁行业的病症,唯有通过国家意志,这就是在"十二五"期间,坚决不再上新增产能,无论哪个省都不要再建;同时,国家要采取一致行动,对钢铁企业限产保价。”张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要通过兼并重组、优胜劣汰渡过难关的。

张长富表示,2013年,钢协将积极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等有关部委,研究贯彻落实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工作重点”的行业对策建议;把配合做好符合《钢铁行业规范条件》的钢铁企业审核工作作为化解产能过剩的重要抓手,认真摸清钢铁企业发展现状,为规范钢铁企业生产发展、淘汰落后产能等政策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同时要密切配合工信部等做好《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的相关工作,加强对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情况的调研,及时反映企业诉求。

不过也有专家也提醒,虽然抑制产能是行业共识,但从近两年的实际情况看,通过行政手段减产只能适得其反,迫使市场采取非常手段应对。所以控制产能,在强化政府作用的同时,还要彻底放开市场竞争,特别是在近期行业大面积亏损之时,政府更应放手,让钢企完成优胜劣汰,并逐步升级。

“政府在此时不能起反作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部长冯飞表示,行政力量的推动是钢铁产能过剩的一个原因。地方政府以土地、矿产资源、投资配套等极具诱惑力的手段吸引一些项目落地,最终造成产能过剩。

(关键字:钢铁 困境 淘汰 打响)

(责任编辑:01015)
信息导航
钢厂列表
最新供应
最新求购
【免责声明】
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钢铁产业频道: 管带材 | 硅钢 | 板材 | 建筑钢材 | 涂镀 | 不锈钢 | 中文国际
中商数据-研究报告-供求商机-中商会议-中商VIP服务-中文国际-English | 钢铁产业-化工产业-有色产业-能源产业-冶金原料-农林建材-装备制造
战略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媒体报道 | 客户服务 | 诚聘英才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1 Chinaccm.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中华商务网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
本站所载信息及数据仅供参考 据此操作 风险自负 京ICP证030535号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盛世龙源12号楼 邮编:100022
客服热线:010-5166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