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商务网
正在更新
行业看点
您现在的位置: > 中华商务网> 冶金原料> 炉料> 上下游动态> 铁矿石

2020年安阳市11家钢企将整合为4家

2018-9-11 9:27:37来源:安阳市人民政府网站作者:
  • 导读:
  • 近日,河南安阳市政府发布精品钢及深加工等四大千亿级产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 关键字:
  • 安阳 钢企

近日,河南安阳市政府发布精品钢及深加工等四大千亿级产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2020年,安阳市钢铁企业重组整合、装备产能置换、环保提标改造基本完成。优特钢比重达到30%以上,企业数量由11家整合为4家,形成功能完备的原料保障、冶炼、轧材、精深加工产业群,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1500亿元左右。

到2025年,安阳市钢铁行业主体装备大型化改造完成,炼铁高炉达到1200立方米以上、炼钢转炉、电炉分别达到120吨、100吨以上,同步匹配先进的烧结、炼铁和轧材设备,智能化、循环化、绿色化水平显著提升,优特钢比重达到50%以上,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2000亿元左右。

附全文: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

为深入推动全市产业转型攻坚,围绕壮大主导产业、培育新兴产业的基本思路,着力打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精品钢及深加工、高端装备制造、文化旅游等一批特色优势明显、创新能力突出、装备技术先进、成长潜力巨大、绿色化水平高和配套协作完整的战略性产业集群,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打造新时代区域性中心强市”和“一个重返、六个重大”战略目标,在深入推动钢铁、煤化工、装备制造、陶瓷、食品、医药、纺织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同时,按照“培育新业态、积蓄新动能、打造新亮点”的工作要求,坚持“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的融合发展思路,以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服务化、国际化为引领,强化创新驱动、智能转型、高端引领、基础支撑,高起点谋划培育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精品钢及深加工、高端装备制造、文化旅游四大千亿级产业,深入推进我市产业结构升级、创新升级、制造升级、品牌升级,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推出一批影响力大的优势产品,打造一批知名度高的精品品牌,把产业基础筑牢、主攻方向瞄准、任务举措做实,全面推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

(二)发展目标。至2020年,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精品钢及深加工、高端装备制造、文化旅游四大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3100亿左右;至2025年,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5000亿元左右。

二、重点任务

(一)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

1.产业基础。

目前,我市拥有专用汽车制造企业1家、汽车零部件铸造企业100余家,专用汽车产能1万辆,铸造规模40万吨左右,从业人员3万余人,形成了汽车铸件、汽车钢件、汽车型材、新能源汽车电池制造、传统燃油和新能源专用车制造产业体系。2017年,主营业务收入216亿元,占全市比重6%。近几年,围绕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战略构想,着力推动传统汽车零部件制造向新能源汽车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大了定向招商引资力度。一是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引进了浙江合众、陕汽两家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浙江合众(德力)新能源年产2万辆纯电动商用车、陕汽年产1万辆新能源专用车已开工建设。二是林州市围绕推动传统铸件向新型轿车零部件转型,相继开工建设了镁轮毂和铝轮毂升级项目,2018年形成100万只镁轮毂和300万只铝轮毂的生产能力。三是内黄县先后引进了6家电动车企业,其中2018年初4家企业建成投产,形成20万辆的生产能力,2家企业和一个配件园已开工建设。总体看,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条件基本具备,蓄势待发的态势已经形成。

2.发展目标。

2020年:“一区两园”新能源汽车产业空间布局基本形成。本市车企与国内外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合作日益紧密,技术研发、零部件制造、整车总装、市场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拥有多款新能源客车或新能源专用车拳头产品。新能源高端商用车、专用车年产量达到40万辆,高档轿车镁轮毂、铝轮毂800万只,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500亿元。产业协作配套体系趋于完善,安阳新能源汽车知名度初步形成。

2025年:“一区两园”空间布局持续巩固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新能源高端乘用车、高端商用车、专用车年产量达到60万辆,高档轿车镁轮毂、铝轮毂3500万只,高性能制动盘500万套,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1000亿元,建成国内重要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

3.发展路径。

准确把握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坚持顺势而为、抢抓机遇、突出特色、形成优势的总体思路,实施重点突破。

路径1:做大做强整车龙头企业。集聚全市优势产业资源和要素保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握汽车产业“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趋势,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端化发展”。

——新能源商用车。以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为主平台,近期重点发展“城乡中巴、短途旅游、商务接待、轻型货运”等系列产品,全力推动合众、陕汽等一批项目建设,快速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和区域比较优势。远期瞄准国内优势地区和新能源商用整车龙头制造企业,着力加强与比亚迪、中通客车、宇通客车等企业对接沟通力度,争取在技术研发、整车生产、市场服务体系建立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新能源专用车。以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内黄产业集聚区为主平台,近期重点发展“厢式运输、冷藏、城市环卫、城市警务、低速观光、工程车辆”产品体系,积极推动福龙马、德瑞博、盛宝、嘉翔等项目按期投产达产,快速形成规模优势,汇聚产业发展气势。远期加强与东风汽车、陕西通家、湖北新楚风等企业对接沟通力度,争取引进新能源专用车整车企业落户我市,构建物流车、环卫车、城市执法车、工程车为主的专用车生产体系。

——新能源乘用车。以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和内黄产业聚集区为主平台,近期着力加快合众、广马等骨干企业生产线建设,努力打造电池、电机、电控、总装等先进的核心制造工艺,重点发展纯电动高档轿车、城市多功能越野车(SUV)等高端产品,打造知名品牌,形成批量规模生产优势,巩固提升新能源乘用车基础优势。远期,加强与比亚迪、吉利、北汽、众泰、江淮等国内外整车生产成熟企业对接力度,力争引进整车制造企业落户我市,形成核心竞争力。

路径2:巩固完善零部件产业链条。以林州产业集聚区为载体,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推动汽车零部件转型发展。

——巩固现有零部件产业技术优势。瞄准打造国内最大的高档轿车轮毂生产基地目标,充分发挥鼎鑫镁业、林丰铝业等骨干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和规模优势,加大与四川东方希望、浙江星辉、安徽建新对接力度。以林州凤宝、东方昀达、全成智能制造为主导,做精总成部件,重点发展高端重卡车桥、多功能变速箱、高性能制动盘。推动传统铸造企业入园、集聚、提升,实现传统零部件铸造向总成升级,再造发展新优势。

图1、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构筑动力电池、电机、电控“三电”核心技术链条。积极吸引具有技术优势的“三电”企业来安阳投资设厂,实现“无中生有”,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发展。近期着力加快北京世纪金沙江高性能动力电池、林州重机朗坤锂电池、金钟新能源锂电池、赋通锂电池正极材料、示范区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等一批项目建设进度,夯实“三电”产业基础。远期,瞄准国内外“三电”核心技术前沿企业,在动力电池方面,着力加大与三星、LG、比亚迪等企业对接力度;在电机方面,着力加大与比亚迪、北汽新能源、上海电驱动、德洋电子等企业对接力度;在电控方面,着力加强与天津美装电子、联合汽车、江铃新能源等企业对接力度;在技术研发方面,加快能量密度高、制造成本低的新型高性能动力电池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着力突破电池成组和系统集成技术,加快发展电池新材料、电池设计、高性能热管理系统和电池管理系统,实现锂离子电池技术升级。大力发展六氟磷酸锂、磷酸铁锂、三元材料、耐高温隔膜等产品,抢占新型电池产业发展制高点。夯实电池、电机、电控“三电”产业发展基础,突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瓶颈。

——建设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基地。依托苏氏精密成型技术,在全国首家研制出适用于所有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整体底盘的基础上,加强与蔚来汽车、奇瑞新能源、众泰等知名公司合作,加快产业化推广应用进程。深化与“汽车百人会”合作,在安阳设立研发机构,大规模开展汽车轻量化材料、工艺及其它整车轻量化部件研发,建设全国知名的汽车轻量化产业基地。

——加快充电配套设施建设。将充电设施建设纳入城乡规划,根据能源供应和土地资源情况,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总体规划,构建支持充电设施加快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快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中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系统。支持各类型充电基础设施投资运营企业在全市布局建设充电基础设施,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加快形成多层次的充电服务体系。积极支持充电服务模式创新,支持“互联网+充电基础设施”等新模式与新业态在全市范围内发展,鼓励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应用,提高充电服务智能化水平,助力智慧城市建设,提高运营效率与用户体验,形成充电服务领域“安阳模式”。

路径3: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公共服务领域为突破口,加快各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优先在人流密集商业区、特色公交线路及新开辟线路推广应用,推动各级政府、公共机构、国有企业逐年加大新能源汽车采购规模,完善多元化财政补贴政策,鼓励和引导市民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

——鼓励租赁共享商业模式。通过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应用,构建车联网、充电网、停车网于一体的新能源汽车共享平台,探索租车、用车、充电、还车信息互联互通以及便捷支付的新型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模式,并在公务出行、充电、停车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加快物流快递推广应用。出台纯电动物流车便捷通行政策,给予便捷通行等各方面保障。制定新能源专用车物流快递领域应用示范方案,实施物流配送、邮政快递纯电动专用车示范项目,支持本地品牌新能源物流车率先在物流快递领域推广应用。完善城市物流配送体系,推进货运车辆技术升级,鼓励创新“互联网+”等货运新形态。

路径4:完善配套服务体系。

——搭建交流平台。统筹全市制造业资源,加强本地冷轧板材、汽车轮毂、车桥、电池、汽车轻量化用材、电子电器等产品与新能源骨干企业技术对接,提升新能源汽车制造用材本地配套比重。走出一条“制造成本最小化、配套企业精准化、生产制造便捷化、辐射带动最大化”的良性发展轨道。支持组建安阳新能源汽车行业协会,建立以推广应用责任单位、示范区域、新能源汽车整车和零部件生产企业、专家组为主体的沟通机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引导研发、设计、测试、物流、金融等生产性服务机构集群发展。

——筑牢技术支撑。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形成完备的技术支撑体系。推动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建立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用创新机制。

——人才体系支撑。依托安阳工学院、安阳师范学院引进相关高端人才,培养新能源汽车产业研发人员和管理人员。依托安阳职业技术学院、安阳技师学院培养相关的产业工人,为产业的发展夯实基础。

(二)精品钢及深加工。

1.产业基础。

目前,我市钢铁冶炼企业11家,其中长流程联合冶炼企业共6家,分别是安钢、沙钢永兴、凤宝、亚新、新普、汇鑫;独立炼铁企业3家,分别是博盛、鑫源、林钢;短流程炼钢为博鑫1家,短流程铸造生铁企业林州合鑫铸业1家。主要产品有建筑用高强线棒材、优质机械用钢、管材、热轧卷板和冷轧薄板。2017年底,生铁、粗钢、钢材产量分别达到1648万吨、1754万吨、1677万吨,占全省产能三分之二;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31亿元,占全市比重31.7%。已形成了炼铁、炼钢、轧材、钢铁精深加工、冶金辅料于一体的产业体系。

2.发展目标。

2020年:企业重组整合、装备产能置换、环保提标改造基本完成。优特钢比重达到30%以上,企业数量由11家整合为4家,形成功能完备的原料保障、冶炼、轧材、精深加工产业群,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1500亿元左右。

2025年:行业主体装备大型化改造完成,炼铁高炉达到1200立方以上、炼钢转炉、电炉分别达到120吨、100吨以上,同步匹配先进的烧结、炼铁和轧材设备,智能化、循环化、绿色化水平显著提升,优特钢比重达到50%以上,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2000亿元左右。

3.发展路径。

根据目前安阳钢铁企业布局分散、装备水平低、产业链条短、高端产品比重低、高耗能高排放等特点,同时考虑钢铁当前应用市场状况和未来发展方向,未来安阳钢铁产业要实现钢铁产业、钢铁产品向精深加工方向升级发展。在企业方面,积极引导减量化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企业和行业竞争力;在产品方面,立足于优化产品结构,钢铁企业要紧跟市场需求,在产品定位上求“高”、求“特”、求“精”,不断培育壮大精深加工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及特色产品,逐步改善品种结构,拓展盈利空间,实现品牌效应;在产业链方面,立足于延伸产业链条,促进钢铁产业尽量向下游精深加工方向延伸,形成多个产业链条,逐步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带动和渗透,并以此带动全市下游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优化升级。

路径1:整合提升装备。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实施减量置换,新置换的冶炼装备炉容以工信部门批复的置换方案为准。

第一步:水冶区域,鼓励企业采取股份合作或收购方式,将现有炼铁高炉、炼钢转炉等冶炼装备置换为符合产业政策要求的装备;林州陵阳镇,鼓励企业将现有炼铁高炉实施减量置换,重点填平补齐高端管材上游原料配套不足短板,为实现高端管材规划目标夯实基础。现有铸造生铁装备主要考虑为本地汽车零件部企业原料配套;汤阴宜沟镇,鼓励企业将现有炼铁高炉、炼钢转炉等冶炼装备实施减量置换。推动后端轧材系统改造升级,加快现有低端建筑用材向优质板材转型升级。

第二步:在第一步整合升级基础上,重点支持殷都区辖区内钢铁企业进行再整合再提升。采取“股份合作”或依托一家实力强的企业进行收购,具体模式由殷都区按照市场机制研究确定。按照产业政策要求,进一步对炼铁高炉、炼钢高炉进行置换,在安阳县产业集聚区建设河南省优特钢生产线。

路径2:构建五大链条。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指导目录鼓励的重点方向,围绕打造河南省精品钢基地,全力推进钢铁产业向下游延伸,着力构建五大精品钢产业链:

一是精品薄板产业链。充分发挥目前已形成的热轧、冷轧先进工艺,按照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要求,拉长薄板产业链,进一步丰富完善品种结构,构建热轧卷板、冷轧薄板、镀锌板和热轧带钢、取向硅钢、电工钢产业链,推动现有产品向家电板、汽车板、电工钢板(带)转型升级。实施常化酸洗、高牌号无取向硅钢和高磁感取向硅钢生产机组项目,进一步延伸板材产业链条,大幅度提高产品附加值。推进钢铁薄板项目,丰富汽车结构件、汽车薄板、集装箱板、彩钢板及家电板等优质薄板品种,建设国际先进的超薄带生产线,以无取向硅钢、不锈钢带钢和汽车用板带为主产品,形成40万吨超薄带产业链。

二是高强结构钢产业链。依托现有中厚板生产优势,进一步强化与下游企业技术对接,构建中厚板、高强钢结构建筑、钢结构门窗和汽车大梁钢、汽车型材产业链,推进中厚板材向建筑结构钢和汽车轻量化用钢转型升级。立足轻量化、高端化、绿色化,大力发展“耐锈蚀、免涂装、减薄降耗”为主要特点的耐候钢等新一代钢铁材料,开拓建筑、车辆、桥梁、塔架等应用市场,持续优化高强钢拉杆、高强锚杆、高强风能锚栓、高强建筑用钢筋(箍筋、主筋)等高强新材料生产工艺,进一步扩大高端品种应用领域。规划建设百亿元级装配式钢结构产业小镇,建成全国最大的百亿级装配式钢结构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和贸易基地。

图2、高强度结构钢产业链

 

三是高端管材产业链。进一步优化提升特钢企业工艺装备水平,增强深加工能力,构建优质管坯、毛坯管、高强油井管、耐蚀油套管、高钢级管线管、高压锅炉管、液压支柱管、轴承管、热扩车桥管、转向柱、附车架等高端管材和耐磨棒(球)、阴(阳)极材料等高能材料为主体的高端产品体系,推动企业由原料产业向先进装备制造业转型。进一步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提升工艺装备水平,持续增强深加工能力,构建汽缸套管、化肥设备用高压无缝管、结构用无缝管、船舶用无缝管、轴承用无缝管等高能材料为主的高端产品系列。

四是优质棒材产业链。鼓励企业装备大型化、现代化改造,重点发展系列棒材优质产品。围绕做精做专圆钢棒材,构建优质毛坯、圆棒、优碳钢、冷镦钢、合金弹簧钢产业链,建设以高档建筑用材、汽车用钢和合金钢为主要品种的200万吨棒材产业链,形成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优特钢生产基地,推进现有棒材向优质化升级。推动西部钢铁企业整合,建设年销售收入超200亿的优特钢大型钢铁集团。

五是优质线材产业链。充分利用现有企业核心技术和产品纳入国家推广目录的机遇,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实施战略合作,构建热轧线材、冷轧设备制造、高延性冷轧带肋钢筋、高层建筑和重大基础设施用材产业链,尽快形成500万吨深加工能力。加快国内外生产基地布局步伐,建成国内最大的高延性冷轧带肋钢筋生产基地和总部基地,鼓励企业上市。建设焊丝钢、弹簧钢丝及钢帘线为主要品种的高速线材生产线。

路径3:调整产品结构。围绕钢铁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大力支持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鼓励钢铁企业向“专、精、特、高”方向发展。

一是强化技术研发。重点发展高强汽车板材、汽车动力系统钢材、高标准轴承钢、齿轮钢、工模具钢等高性能专用特种优质钢材。开展高性能、低成本、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特殊钢材料基础研究,建立以夹杂物控制和利用为特征的新一代高洁净精炼与特种熔炼技术原型,探索均质化凝固新原理,发展特殊钢材料设计、制备加工与处理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引领特殊钢生产技术未来发展方向。

二是提升生产工艺。围绕薄带铸轧短流程,系统研究凝固与成形工艺、组织演变原理、第二相析出行为及强韧化机理,突破铸辊和侧封板长寿命化、水口结构优化和薄带板形控制等核心技术,开发铸轧薄带全线控制系统。针对特厚板冶炼和连铸,研究改善偏析、控制铸造组织均匀性关键技术,形成特厚板连铸工艺路程。建设示范生产线,实现节省投资、降低能耗目标。

三是推广智能制造。将信息技术融入钢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和产品性能中,大力发展数字制造、人工智能以及增量制造,提高钢铁产品质量和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钢铁产业,发展钢铁产品定制、零部件定制、柔性制造、个性化制造等,在规模化、批量化生产的同时,注重满足不同层面、不同客户和消费者的市场需求,推动重点企业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四是构建服务型钢铁。第一层转型由钢铁企业固有资源提供服务。依托现有资源,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发展与钢铁产业关联度较大的深加工;第二层转型由钢铁企业固有能力提供服务。以钢铁产业链为起点,向服务业产业链拓展,发展围绕钢铁工业的服务业;第三层转型由钢铁企业固有信息资源提供服务。立足钢铁产业现有产业链条,对钢铁产业生产要素进行整合重构,大力发展钢铁服务业,将钢铁行业生产要素转移至服务业,降低对矿产资源的过度依赖。

路径4:优化空间布局。针对当前我市钢铁企业布局分散、要素共享度低、物流配送成本高等突出问题,实施产能置换后,推动水冶区域现有企业向安阳县产业集聚区集聚。原厂区腾出的发展空间,按照殷都区和水冶镇城镇规划功能布局发展相关产业。构建殷都区、林州陵阳、汤阴宜沟“一区两点”钢铁产业空间布局。

路径5:推动绿色发展。随着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和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的深入实施,循环化、节能化、清洁化、绿色化成为钢铁行业发展的基础性约束门槛。一是推动实施产能置换的改造升级项目采用最先进的装备工艺技术,对污染治理、综合回收利用等配套工程进行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运,达到超低排放标准。二是加大对现有钢铁企业运行装备的环保治理和综合回收利用投入,提升污染物和废弃物治理标准,从根本上破解环境保护瓶颈制约,推进全市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安阳 钢企)

(责任编辑:00185)
推荐资讯
行业动态
最新供应
最新求购
【免责声明】
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冶金原料产业频道: 炉料 | 铁合金
中商数据-研究报告-供求商机-中商会议-中商VIP服务-中文国际-English | 钢铁产业-化工产业-有色产业-能源产业-冶金原料-农林建材-装备制造
战略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媒体报道 | 客户服务 | 诚聘英才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1 Chinaccm.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中华商务网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
本站所载信息及数据仅供参考 据此操作 风险自负 京ICP证030535号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古典家具街1616甲 邮编:100022
客服热线:4009008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