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商务网
正在更新
行业看点
您现在的位置: > 中华商务网> 农林建材> 农林建材> 行业动态> 上下游动态

发改委报告:煤炭消费峰值或提前至2020年到来

2015-8-4 9:25:03来源:每日经济新闻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 导读:
  • 前阵子难得看见几天“北京蓝”,这段时间天空又是灰蒙蒙。控制煤炭消费成了治霾的头号大事。
  • 关键字:
  • 煤炭 消费

前阵子难得看见几天“北京蓝”,这段时间天空又是灰蒙蒙。控制煤炭消费成了治霾的头号大事。      

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近日发布《行业部门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研究》报告,显示到2030年,高煤耗行业中,电力部门下降潜力最大,占届时全国煤炭下降潜力的50.3%,现代煤化工部门下降潜力次之,占全国下降潜力的14%。      

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田智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正在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迅速迈进,行业控煤的关键在于工业转型升级,实现增加值增长和产量增长的脱钩。       煤炭消费峰值或提前到来      

作为基础能源,煤炭支撑了经济高速发展,但也是很多大气污染物的源头。      

在雾霾最严重的京津冀地区,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已成为当务之急。根据国家发改委于去年底发布的《重点地区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管理暂行办法》,到2017年,北京市煤炭消费量将比2012年减少1300万吨,天津市减少1000万吨,河北省减少4000万吨,山东省减少2000万吨。      

上述报告显示,如果按照目前的情况估算,预计煤炭消费将到2030年左右达到48.2亿吨原煤的峰值水平。如果将时间轴拉长到2050年,煤炭消费量将在42.6亿吨原煤,比2010年水平高出三分之一左右。      

控制化石能源消费,一方面是治理雾霾,另一方面则是出于气候变暖的考虑。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杨富强介绍,目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仍然在强调到2050年2度以内的温控目标,可是按照现在的情况,到2050年温升至少达到4度,未来温度上升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危害。     

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比超过60%,自然成为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的众矢之的。      

上述报告认为,如果控制得当,煤炭消费的峰值将在2020年提前到来,峰值水平也只有40.6亿吨原煤,到2030年这个数字就会下降到37亿吨左右,相当于不控制情况的四分之三。经过20年的发展到2050年,煤炭消费将下降至23.5亿吨原煤,相当于2020年峰值水平的58%,比2014年的数字还低12.1亿吨。      

控煤的关键在于工业转型升级      

根据去年发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到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要控制在48亿吨标准煤左右,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42亿吨左右,其中煤炭占一次能源比重为62%,比“十二五”末的65%有所下降。      

“节能50%还是经济结构的转变。”杨富强介绍,我国煤炭消费90%以上集中在电力、钢铁、煤化工、水泥、建筑、建材等工业领域,这些领域具有巨大的减煤、压煤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行业多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也是各地方政府调整经济结构中着力控制的部门。       本次发布的报告预测,在控制情况下,钢铁、水泥、电力、建筑等行业的煤炭消费量均将出现大幅下滑,但现代煤化工却因为潜在产能巨大,使得煤炭需求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田智宇提醒,现代煤化工的进展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政府对煤化工行业应该适时进行总量控制,煤化工行业还有很大的节煤潜力。      

产能控制和经济增长并非鱼和熊掌的关系。在日本,高耗能行业产值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增长后,通过实施工业转型,实现了产量的基本稳定,与此同时工业增加值却仍在不断增长。       田智宇认为,能够实现增加值增长和产量增长脱钩,煤炭消费也就自然稳定或下降,所以未来控煤的大趋势将是提高投入产出效益,核心是提高附加值。

(关键字:煤炭 消费)

(责任编辑:00997)
推荐资讯
日评
分析预测
【免责声明】
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中商数据-研究报告-供求商机-中商会议-中商VIP服务-中文国际-English | 钢铁产业-化工产业-有色产业-能源产业-冶金原料-农林建材-装备制造
战略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媒体报道 | 客户服务 | 诚聘英才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1 Chinaccm.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中华商务网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
本站所载信息及数据仅供参考 据此操作 风险自负 京ICP证030535号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盛世龙源12号楼 邮编:100022
客服热线:010-5166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