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第一条以芦苇为原料的聚乳酸生产线在湖北石首正式投产,每日消耗芦苇、秸秆等原材料约50吨,生产聚乳酸、木质素约10吨。该生产线由湖北首鼎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其自主研发的生产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成功填补了非粮生物塑料的空白。
上海汉禾生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湖北首鼎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桑涛介绍,公司通过自主研发的非粮原料合成生物制造技术体系,利用特定菌株将芦苇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分解为糖,再经过发酵转化为乳酸单体,最后通过原创高分子技术聚合成聚乳酸,即生物塑料。目前,该公司生产的聚乳酸颗粒各项性能指标均已达标,可广泛应用于餐盒、吸管、一次性塑料包装、农用地膜、垃圾袋等多个领域。
与传统塑料相比,以芦苇为原料生产的生物塑料在环保与成本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从环保角度来看,芦苇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经生物炼制转化为塑料后,废弃时又能完全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形成 “生长 - 使用 - 降解” 的全生命周期碳闭环,有效减少了石化资源消耗和碳排放。据计算,每5吨秸秆(芦苇)可以生产大约1吨聚乳酸。从成本角度而言,以芦苇、农作物秸秆等非粮原料生产的聚乳酸,相比粮食基原料成本可降低约50%。随着规模化生产的推进,其价格有望低于传统石化塑料,甚至取代一次性石化塑料产品。
除了生物塑料,湖北首鼎还利用酶解技术从芦苇中提取木质素,合成生物树脂,并将其与碳纤维复合形成高性能复合材料。该材料机械强度较传统石化环氧树脂有显著提升,可应用于羽毛球拍、网球拍、自行车轮毂等产品的制造,同时也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新能源等高端制造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据悉,首鼎公司聚乳酸工业化量产后,每日消耗芦苇、秸秆等原材料约50吨,可生产出聚乳酸、木质素约10吨,设计年产能可达千吨。石首拥有丰富的芦苇资源,是长江中下游少有的芦苇大面积成片地区,这也是吸引首鼎落户的重要原因。未来,首鼎公司计划从石首向整个洞庭湖区推广,充分利用洞庭湖区上百万亩芦苇和秸秆资源,推动湿地生态恢复,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关键字:聚乳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