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商务网
正在更新
行业看点
您现在的位置: > 中商信息> 冶金原料> 铁合金> 国内行业动态>

着力推动崇阳钒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0-6-19 8:56:20来源:咸宁网作者:
  • 导读:
  • 据国际钒技术委员会和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我国钒市场年消费量超过8万吨,约占世界的60%以上。
  • 关键字:
  • 钒市场 钒产品 钒产业 偏钒酸铵 片钒 钒铁 钒氮合金

咸宁市生态环境局特色产业增长极调研组

据国际钒技术委员会和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我国钒市场年消费量超过8万吨,约占世界的60%以上。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钒在各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钒产品市场前景广阔。崇阳县钒产业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应挖掘现有资源,做大做强做优钒产业,着力推动钒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 崇阳钒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

(一)钒资源储量丰富。崇阳境内石煤钒矿石普查资源储量7亿吨,V2O5总量约280万吨,占全省总储量的27.3%,占全市总储量的61.1%,全县已查明可开产的钒矿石量3090万吨,V2O5总量约25.57万吨。目前已详查的钒矿区主要有石门、小源冲、庙铺、石坳、烟竹坳、高枧、万家口等,其中石门、小源冲、高枧等钒矿区已定向给企业。

(二)产业发展历史悠久。崇阳钒产业有着40多年的发展历史,经历五个发展阶段,即:产业发源期(1976-1981年),改革开放初期,崇阳县根据境内石煤钒矿石资源优势提出石煤提钒的基本设想,创办崇阳县钒厂,成为全国最早开展石煤提钒的县。工艺改进期(1982-1989年),崇阳县发明“石灰—碳铵法提取纯V2O5”技术,国家煤炭部在崇阳县召开技术鉴定会,给予充分肯定。产业低迷期(1989-1999年)。国家禁止钒出口,国内钒的用量有限,钒产业发展陷入困境。复苏发展期(2000-2008年),2000年后,崇阳县委、县政府把钒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崇阳县从石煤提钒、废触媒提钒、偏钒酸铵的精制到片钒、50型钒铁、80型钒铁、高纯钒、钒铝合金、钒氮合金深加工等,钒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拓展。转型升级期(2009至今),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方略,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党的十九大提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生态文明思想。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崇阳钒业果断选择转型升级,青山钒铁、鑫发钒业等厂家率先上环保设施,使50型钒铁站稳脚跟,晶洋公司率先引进国内技术含量最高的钒氮合金项目,持续推进钒产业繁荣发展。

(三)产业基础雄厚。崇阳县钒产业主要生产50型钒铁、钒氮合金,80型钒铁、钒铝合金、氮化钒铁、高纯钒、钒电解液等产品。上世纪80年代,崇阳县有规模化石煤提钒企业2家,年产V2O5200余吨,产品全部出口,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连续多年成为崇阳县纳税大户,产品荣获“部优”、“省优”和“出口免检产品”称号;2008年前,崇阳规模以上企业19家,年销售钒产品20000吨以上,年产值20亿元,年创税2000余万元;目前,崇阳县共有钒深加工企业2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11家,2018年全县销售钒产品14000吨,占全国钒产品的20%,总产值20亿元,缴纳税收1.5亿元(2019年略有下降),钒产业成为崇阳县重要支柱产业。

(四)工艺技术先进。崇阳从事钒产业技术人员20000余人,大部分人员长期从事钒产业生产经营和研究工作,在工艺研究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经验丰富。崇阳县钒产业通过多年的技术积淀,掌握着钙化焙烧、复合焙烧、碱化焙烧、免焙烧酸浸、钠化焙烧后采用回收氯气等新型无污染提钒工艺技术,在国内占据重要地位,省外多家制钒企业聘请崇阳技术人员作业务指导,崇阳是国内石煤和其它废渣提钒领域当之无愧的技术领军者,曾获得11项国家发明专利和8项实用新型专利,废触媒提钒技术国内居领先地位。

二、崇阳钒产业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是创新能力不强。受传统思想观念影响,无论是领导层面还是社会层面,依然是谈钒色变,把钒产业当成污染环境的代名词,崇阳钒产业发展仅仅停留在产品的深加工上。对如何科学开发境内丰富的石煤资源,以及循环利用含钒固体废物,把特色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认识不深、思考不足、创新不够,导致原材料完全依赖外购,受制于人。

二是产业规模不大。崇阳县钒企数量不少,但相对而言规模较小,产量不大,且处于分散状态,没有一家企业可以跻身全国前10名,竞争力、市场占有力、抗风险能力弱。

三是企业融资不易。钒产业所需资金量大,企业资金周转困难。银行贷款门槛相对较高,难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

四是人才储备不足。崇阳的提钒技术虽然走遍全国,但高端技术人才缺乏,在新的工艺技术方面落后于时代,产品不能升级换代、工艺得不到创新发展。

三、加强崇阳钒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是明确“一个定位”。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围绕打造“中国钒谷”目标定位,立足崇阳县工业园及周边钒资源优势,规划建设“资源综合开发-高端合金制造-先进功能材料-新型建材生产”全产业链绿色循环发展体系,打造技术国际领先、产业结构完善的钒产业基地。

二是规划“两大目标”。到2025年,崇阳县钒产业基地基本建成,园区配套基本完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引进入园企业5家以上,钒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创利税5亿元,带动就业人数1000人。到2030年,通过招商引资和技术创新,高纯金属钒等高端钒产品领域实现突破,带动一批钒产品下游项目聚集,入园企业达到20家以上,建成四个钒产业基地,区块链产业生态全面形成,钒产品直接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带动上下游关联产业产值200亿元,带动就业人数达到2000人以上。

三是构建“三个中心”。即国家级钒产业创新中心:与国家钒产品深加工工程研究中心合作,在崇阳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国家级钒产业创新中心,集中入驻“中国科学院电化学储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崇阳分院、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先进储能技术联合研发中心、中国能源行业液流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华南中心、华银科技院士工作站、湖北省先进储能与钒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液流储能创新中心、湖北省钒产品深加工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企业技术中心”等科研创新平台,集中开展钒资源绿色综合利用和钒储能的科技研发、标准制定、检验检测、孵化推广等工作。国家级钒产业供应链中心:构建钒产业项目采购、交易等各环节信息互通平台,打造“供应链协同生态圈”,整合国内外钒产业和市场需求信息,形成协同供应链管理,保障供应链各环节服务需求,有效降低各环节交易成本。国家级固体废物循环利用中心,充分利用铝渣提钒、废触媒提钒、石油残渣和电厂飞灰提钒、玻璃厂生产后的玻璃灰提钒、废钢渣提钒工艺,加强含钒固体废物绿色低碳循环开发利用,变废为宝。

四是建设“四大钒产业基地”。即石煤资源综合开发基地,依托崇阳现有产业基础,规划建设石煤发电项目、热能利用项目、飞灰提钒项目、高纯钒氧化物制造项目和尾渣利用项目。高纯金属钒及钒合金产品制造基地,依托国家钒产品深加工工程研究中心和崇阳县现有钒合金产业基础,规划建设高纯金属钒、钒氮合金、钒铝合金、氮化钒铁、钒钛合金、钒铬合金、50型钒铁、80型钒铁等项目。钒基功能材料制造基地,规划建设含钒储氢材料、钒催化剂和含钒精细化工产品等项目。钒新能源储能制造基地,规划建设新型液流储能介质生产、钒锂电池电极材料生产、新型液流电池组件生产和系统集成等项目。

五是强化“五个保障”。强化组织领导保障,成立由市政府领导挂帅,市政府相关部门和崇阳县有关负责同志参与的崇阳钒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钒产业发展管理办公室。将钒产业纳入全市重点产业范畴,协调对接国家及省相关部门给予崇阳钒产业倾斜支持,出台支持崇阳钒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强化钒产业发展引导。强化产业政策保障,统筹制定崇阳钒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在人才引进、科技研发、平台建设、项目争取和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推动钒产品高端研发和精深加工。坚持绿色循环发展理念,在严格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前提下,科学有序利用崇阳钒矿资源,并支持钒产业项目建链补链。强化人才技术保障,制定崇阳钒产业高端人才和实用技术引进激励措施,在崇阳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崇阳钒产业人才与技术服务中心,积极对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大连化物所等高校院所,建立钒产业高端人才库,强化人才服务保障,搭建引才留才平台,吸引一批钒产业领域高端人才和实用技术,为崇阳钒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强化金融服务保障,组建钒产业发展基金,打造面向钒产业、服务钒产业发展金融服务平台,发挥“股权投资、债权融资、融资租赁、融资担保、供应链金融、资本市场”六大金融模式,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大型国企和基金公司、社会资本,积极支持并参与崇阳钒产业发展,保障钒产业项目建设、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扩产提效等各个阶段融资需求。强化产业集群保障,围绕打造区块链产业生态目标,依托目前全市钒产业龙头企业和关联企业,整合组建崇阳钒产业发展集群,统筹规划钒产业链布局,建立完善产业共建、联合共管和利益分配机制,并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国企共建产学研联盟,构建完整产业链体系,推动补链强链、抱团发展、互利共赢,进一步增强风险防控和抵御冲击能力,推动崇阳钒产业发展提档升级。

(执笔:唐宁  刘志刚)

(关键字:钒市场 钒产品 钒产业 偏钒酸铵 片钒 钒铁 钒氮合金)

(责任编辑:00768)
推荐资讯
日评
最新供应
最新求购
【免责声明】
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冶金原料产业频道: 炉料 | 铁合金
中商数据-研究报告-供求商机-中商会议-中商VIP服务-中文国际-English | 钢铁产业-化工产业-有色产业-能源产业-冶金原料-农林建材-装备制造
战略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媒体报道 | 客户服务 | 诚聘英才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1 Chinaccm.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中商信息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
本站所载信息及数据仅供参考 据此操作 风险自负 京ICP证03053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8340号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惠河南街1091号中商联大厦 邮编:100124
客服热线:4009008281